【轉載】趙嘉怡、葉栩政 | 挪威「手足」將香港聲音衝出北歐
移居挪威港人、民間團體「挪威香港文化協會」主席趙嘉怡(Jessica)和副主席葉栩政(Steven),看到螢光幕上的示威衝突不斷,雖然在千里之外的他們未能參與現場抗爭,但也希望為香港出一分力,於是在當地成立民間團體「挪威香港文化協會」,聯繫更多挪威人和香港人,發展北歐戰線。
一場反送中運動,意外地把身處海外的香港人連繫在一起。
30歲的趙嘉怡(Jessica)曾於大學期間到挪威第二大城卑爾根(Bergen)當交換生,因為喜歡當地環境,選擇赴挪威攻讀碩士課程,畢業後在當地找到工作,任職工程地質師,至今移居挪威奧斯陸六年。
而40出頭的葉栩政(Steven)則在香港土生土長,機緣巧合下在網上結識到挪威人的另一半,因婚姻移民挪威,一待就16年。這麼多年來他都甚少接觸華人圈子,反而較主動結識當地人和努力學習挪威語來融入社會。
看到螢光幕上的示威衝突不斷,雖然在千里之外的他們未能參與現場抗爭,但也希望為香港出一分力,於是在當地成立民間團體「挪威香港文化協會」,聯繫更多挪威人和香港人,發展北歐戰線。多個月以來,他們由普通打工仔的身份毅然踏上社運路,一天到晚忙個不停,奧斯陸連儂牆、文宣、集會、大學研討會,和國會議員見面,甚至帶香港「手足」去北歐,將香港人的情況和訴求傳開去。
先從「WHAT IS HONG KONG」解釋
挪威人接收的香港資訊其實不多,雖然當地媒體一直有相關報道,例如挪威國家廣播電台(NRK)和一些主要報章,但報道內容並不深入。葉栩政形容,其他新聞媒體普遍翻譯路透社的報道,「路透社的觀點,就是他們的觀點,傾向中立或者偏藍。年輕人習慣用社交媒體,便會知道多一點(香港資訊),年紀大的比較依賴主流傳媒接收資訊,就未必知道了。」
也因此,在文宣方面,得多花點工夫去解釋清楚。「很多時候首先要解釋What is Hong Kong,就是Hong Kong is not China;一國兩制又是什麼、怎樣實施;我們的自由如何被剝削、為什麼我們要爭取民主,再解釋五大訴求。當地人對香港議題都好有興趣,尤其是暑假較多新聞報道,多人注意,我們最初目的都是 raise awareness。」趙嘉怡說。
西方媒體常問一個問題:為何示威者使用暴力?這也是他們要應對的尖銳問題之一。「因為香港人感到挫敗,政府不回應訴求,所以行動升級,有些人表示理解,有些人覺得這就是犯法,不接受。」他們通常這樣回答道。
葉栩政提到,挪威人非常稱讚香港人「Be Water」的概念,這樣不行就變出第二樣東西,再行不通又變第三樣,不斷變動,要令抗爭持續,向政府施壓。但面對100萬、200萬人上街,林鄭月娥政府依然故我,漠視民意硬推惡法,難免叫人失望,他們笑言挪威總人口只得500萬人,要是發生在挪威,「政府冧咗啦!」
中國挪威外交轉折
自由和人權是挪威社會的基本核心價值,但對於香港及至中國人權狀況,挪威政府豈有發聲?
最著名的諾貝爾和平獎每年在挪威頒發,1989年西藏流亡精神領袖達賴喇嘛獲頒諾貝爾和平獎,以表彰他追求和平、理性和自由的努力,引起中國強烈不滿;2010年諾貝爾和平獎頒給在囚的中國異見人士、《零八憲章》起草人劉曉波,當年劉曉波無法領奬,大會在頒獎台上安排了一把空椅子,誰知空椅子威力如此驚人,中國爭着要懲罰挪威。中方終止與挪威各領域交流活動,兩國雖未斷交,但雙邊貿易談判被擱置,就連挪威三文魚對華出口亦受限制。
2013年挪威大選政權更替,右翼保守派政府上台後,承諾改善對華關係,並採取行動示好,包括2014年達賴喇嘛訪挪威時,官員拒絕與之會面;2016年底中挪發表《雙邊關係正常化聲明》,標誌着兩國關係恢復正常,其中一點提到:「挪方堅持一個中國政策,尊重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重視中國的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趙嘉怡對此表示,當時社會引起很大迴響,不少人批評做法不公平,間接令挪威不可以出聲講中國人權問題。
近年在挪威,華為5G爭議、孔子學院干預學術自由,中國對北極資源虎視眈眈,趙嘉怡和葉栩政都觀察到這些現象,他們正嘗試將抗爭戰線拉長。舉例說,今年底前挪威有望和中國達成自由貿易協議,葉栩政提議:「兩國簽訂協議時,可否加入保障人權條文?如果挪威在人權方面要保持高水準,就應加入。」
一直以來,香港對北歐戰線討論少,談到未來,他們會繼續打國際牌,為香港及中國議題發聲,趙嘉怡說:「反送中令我對香港的看法不同了,未必那麼負面,以前覺得香港政治前景好灰暗,雖然現在不見得好,但香港人那種堅持,讓我覺得這個地方很有希望。」
支持並贊助我們的採訪工作
很多人都未必知道,雖然We Are HKers人才濟濟,但我們其實也只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小型義工團體,並沒依賴外界的資助或借貸來營運。今天你在此看到的一切都是由一眾鍵盤戰士在幕後犧牲種種機會、時間、飲食和睡眠而換來的心血結晶,目的都是讓世界聽見香港人的心聲,並將我們的獨有文化傳承下去。 但在營運平台的同時,我們一直都遇到不少挑戰:小至尋找合適的錄影器材、為國際團隊選購遙距工作的所需軟件,大至在上班時間秘密工作時免遭發現和「炒魷」,以及確保平台持續運作和資料存取安全。 請大家支持我們,讓我們繼續紀錄世界各地的港人故事,保存我們的文化和遺產。即使是£1的贊助,對我們的意義也十分重大。我們在此衷心感謝大家的支持和鼓勵,一切盡在不言中。
**請注意:你對We Are HKers Ltd. 的支持並非用作慈善捐款,而是給獨立媒體的贊助。如對贊助We Are HKers有任何查詢,歡迎在此聯絡我們。
- February 2022
- December 2021
- August 2021
- May 2021
- April 2021
- March 2021
- February 2021
- January 2021
- December 2020
- November 2020
- October 2020
- September 2020
- August 2020
- July 2020
- June 2020
- May 2020
- April 2020
- March 2020
- February 2020
- January 2020
- December 2019
- November 2019
- October 2019
- September 2019
- July 2019
- June 2019
故事來源:將香港聲音衝出北歐 港手足拿諾貝爾和平獎- 誌HK Feature
(本文獲《誌》授權轉載及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