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helle Cheung 是個經驗豐富的年輕商人,在咖啡店滿佈的溫哥華街頭引起熱話。剛迎來開店2周年的Paragon Tea Room是她的傾心之作,在Google擁有高達4.8顆星的評價,整個大溫哥華地區的人都慕名而來。在香港土生土長的Michelle其實從未想過在加拿大發展事業,而她正讓溫哥華的人接觸東方的茶文化,並希望有朝一日讓香港臉上有光。繼續讀下去,聽聽Michelle開設Paragon Tea Room的理念和故事吧。
Read More十田中太郎是一個年輕的多媒體創作者,今年更為本地樂隊The Hertz創作歌曲《千世書》的音樂影片,引起不少迴響。不少網民留言指大開眼界,想不到香港亦有這個質素的動畫創作。
Read MoreAnki 二十五歲時毅然辭去喜愛但創作空間有限的工作,轉職成為紋身師。除了奪回創作自主權外,還自己做自己的老闆。一起來看看她的心路歷程。
Read More陳湛文(Peter)是香港演員,有不同演出經驗。他曾獲「第十三屆亞洲電影大獎」及「第3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提名最佳新演員。在疫情期間,他陷入極度絕望,但卻重新反思:作為演員,可否為人們做些甚麼呢?
Read More李揚立之醫生,日間在公立醫院為無數骨科病人治療,脫下醫生袍後是一名畫家,為各種深受歡迎的動物角色賦予了靈魂。每當談起這些角色的時候,她的眼睛就會閃爍著興奮的光芒。她期望自己的創作在這段艱難的期間帶給香港人更多正能量。
Read More陳嘉昊成長於殖民地時代的香港,曾留學挪威,後畢業於加拿大西門菲莎大學戲劇演出學系,現居溫哥華。陳嘉昊自2010年起擔任米豆劇團的藝術總監,身兼編劇、導演、表演者,翻譯員、監製多職。
Read More藝術並非遙不可及。你不需要是大師,也不需要做一件極為精緻的作品方稱得上藝術——能抒發心中所想的就是藝術。
Read MoreNathan是一名攝影者,又是一位寫作人,著迷於相片背後的故事,為不同的攝影師做專訪,探討每張相片的細節,攝影與寫作難分難捨。
Read More梁銘佳,香港電影攝影師及導演,近期作品包括《念念》和《叔.叔》;Kate Reilly是美國演員和監製,作品有《Therapy》和《The Path》。《夜香.鴛鴦.深水埗》是首齣夫妻二人共同執導的電影。
Read More李健明是「李伯伯街頭書法復修計劃」的發起人,從小在父親的招牌店工作,近年開始將李漢先生的字體電腦化並發起眾籌。李氏曾撰寫《你看港街招牌》,紀錄香港招牌歷史。
Read MoreBenny是設計師,居住於大澳,創立了一個以大澳、香港為家的環保時裝品牌,關注世界各地的環境及社會議題。
Read More淋漓淋浪是香港本土的藝術家,他們的畫作給人帶來很大的震撼和反思。二人也心繫社會,希望透過藝術體現香港社會真實的一面。
Read MoreCalif Chong是名電影從業員,現居英國,曾任TVB編劇和香港電台紀錄片製作。幾年前開始在歐洲留學、於電影圈發展,尋找新的方法講述香港故事。
Read More梯平,九十後,新派毛筆字畫家,以獨特筆觸記載港人對抗極權的堅定意志。
Read More「冷熱飲品」、「豬齋鹵味」、「撚手小菜」,大街小巷衣食住行的招牌,不少出自被喻為「一體成形」(所有筆劃都連在一起)的李漢手筆。獨有港字散落在我們的生活,一場世紀疫症如龍捲風席捲香港的經濟心臟,無人可倖免。長街盡是廢物斗車,載滿結業後拆卸的建築物料,當中不少是傳統招牌。
Read MoreGhost and John 是一個香港當代藝術組合,由阿鬼(Ghost)和John組成。兩人畢業於香港科技大學,工作幾年後赴倫敦修讀當代舞蹈。他們的作品融合形體、多媒體、科技等不同元素,透過互動引發觀眾深入思考。他們通過藝術探索自由、社會,和港人的身分認同。
Read More我認為藝術可以治癒,可以令人更堅強,給予人們力量渡過難關。在這個運動中,有新的藝術、新的歌曲。這一切都讓我更想創作,提升大家的士氣。香港在我人生中給我最多啟發。
Read More這不是我認識的香港。我消沉了許久,每晚要冥想一小時才能入睡。捍衛言論自由這個普世價值,需要大家一起努力。
Read More我認為我國的人民並沒有真正明白香港這場抗爭的重要性。由於瑞士是全世界最民主的國家之一,自由對我們來説就像空氣——是理所當然的,是我們與生俱來的。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