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ry Yau,一位二十多歲的香港人,2016年創立「道路研究社」,花了幾年時間為香港僅餘的5、6百塊「監獄體」路牌作記敍, 並透過出書、帖文,重現「監獄體」—— 香港特有的中英雙語路牌字體,分享道路相關知識。
Read MoreMichelle Cheung 是個經驗豐富的年輕商人,在咖啡店滿佈的溫哥華街頭引起熱話。剛迎來開店2周年的Paragon Tea Room是她的傾心之作,在Google擁有高達4.8顆星的評價,整個大溫哥華地區的人都慕名而來。在香港土生土長的Michelle其實從未想過在加拿大發展事業,而她正讓溫哥華的人接觸東方的茶文化,並希望有朝一日讓香港臉上有光。繼續讀下去,聽聽Michelle開設Paragon Tea Room的理念和故事吧。
Read More土瓜灣故事館,簡稱「土家」,在2014年進駐土瓜灣鴻福街,現由「維修香港」與「社區文化關注」合力經營。「土家」是一個特別的社區公共空間,致力推動社區營造和記錄本「土」故事的工作,旨在進入社區、感受人文生活,慢慢凝聚一個屬於土瓜灣的「家」,並以本「土」故事館為大本營,希望建立家人一般互助的社區,守護這個盛載無數生活故事的地方。隨著土瓜灣重建計劃陸續展開,加上「土家」亦被納入重建範圍,一眾「土家」成員與街坊加快腳步,維繫與記錄漸漸消失的舊區文化與情懷。這次訪問,我們有幸請來瑞玲和阿彬這兩位成員,與我們分享「土家」的工作,以及面對重建、迫遷的感受。
Read More十田中太郎是一個年輕的多媒體創作者,今年更為本地樂隊The Hertz創作歌曲《千世書》的音樂影片,引起不少迴響。不少網民留言指大開眼界,想不到香港亦有這個質素的動畫創作。
Read MoreAnki 二十五歲時毅然辭去喜愛但創作空間有限的工作,轉職成為紋身師。除了奪回創作自主權外,還自己做自己的老闆。一起來看看她的心路歷程。
Read More陳湛文(Peter)是香港演員,有不同演出經驗。他曾獲「第十三屆亞洲電影大獎」及「第3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提名最佳新演員。在疫情期間,他陷入極度絕望,但卻重新反思:作為演員,可否為人們做些甚麼呢?
Read MoreAlbert Wan 於美國長大,放棄了他的律師生涯,來到父母的故鄉——香港,跟妻子創立獨立書店 Bleak House,是香港少數專門售賣英文書籍的店舖。
Read More李揚立之醫生,日間在公立醫院為無數骨科病人治療,脫下醫生袍後是一名畫家,為各種深受歡迎的動物角色賦予了靈魂。每當談起這些角色的時候,她的眼睛就會閃爍著興奮的光芒。她期望自己的創作在這段艱難的期間帶給香港人更多正能量。
Read More陳嘉昊成長於殖民地時代的香港,曾留學挪威,後畢業於加拿大西門菲莎大學戲劇演出學系,現居溫哥華。陳嘉昊自2010年起擔任米豆劇團的藝術總監,身兼編劇、導演、表演者,翻譯員、監製多職。
Read More吳先生自小便在青衣居住。他講述小島最美好事物、經歷的變遷,和他童年的故事。
Read More香港人堅守原則,緊守價值如故。
Read More藝術並非遙不可及。你不需要是大師,也不需要做一件極為精緻的作品方稱得上藝術——能抒發心中所想的就是藝術。
Read More離開擠擁的商場,遊走街頭巷尾,發掘新舊之間的本土小店。體會傳統小店的舊香港情懷,感受新開小店的創意及活力。
Read MoreNathan是一名攝影者,又是一位寫作人,著迷於相片背後的故事,為不同的攝影師做專訪,探討每張相片的細節,攝影與寫作難分難捨。
Read More梁銘佳,香港電影攝影師及導演,近期作品包括《念念》和《叔.叔》;Kate Reilly是美國演員和監製,作品有《Therapy》和《The Path》。《夜香.鴛鴦.深水埗》是首齣夫妻二人共同執導的電影。
Read More只要有著同一信念,一同熱愛香港及其文化,無論膚色及語言,你我都是「香港人」。
Read MoreRicky, 三十一歲,文員。為自由而毅然離港,屬於最初一批以 “Leave Outside the Rules” 移居英國的人,希望在外幫助陷於困境的港人。幾年前發現自己原來一直都受抑鬱症困擾,走過漫長的治療之路,現在希望提高大眾對情緒病的認識。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