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e Johnson|國際學校教育者:我們應攜手開創香港的未來
Lee Johnson(化名)在國際學校教學超過15年,2017起正式在香港定居,在2014年雨傘運動的時候也住在香港。
近來的社會運動促使Lee Johnson致力為校內師生提供一個安全、快樂的學習環境,同時建立一個開放和互相關懷的社區。
記者:Cave Bliss
翻譯:Whatever 1 Takes
插畫家:Orange Peel
「文化眼鏡」
我校曾邀請一名顧問,分享國際學校如何可以加深對自己社區的認識。她跟我們提及「文化眼鏡」(Cultural lenses)的概念:我們的生活圈伴隨著慣性心態、語言、溝通模式,形成了「一副眼鏡」,我們一直透過這副眼鏡來看世界,了解身邊的人和事。。
在香港,很少人認識「文化眼鏡」這個概念。當大家提起不同文化種族 的時候,想法不是非常狹窄、負面,就是一些刻板印象。總括至言,有一種「非我種類」的感覺。
香港人心目中的國際學校
即使「共融」是國際學校教育中一個很重要的部份,國際學校的學生卻很多時不被視作社會主流的一份子。大眾普遍認為國際學校代表著「精英主義」,學生都是「極離地」的外籍富二代。
我不難想像為什麼大部分人會有以上的負面印象。但其實很多國際學校的教職員及學生在社區內都很活躍,例如他們會在區內當義工,上本地的教堂,甚至會支持黃色經濟圈和支持民主運動。我希望更多香港人可以了解本地外國人對香港的支持,或許會改變固有的心態。
國際價值
不論你是誰或來自何方,你都希望在你居住的地方找到歸屬感。很多小朋友由海外移居香港,離開熟悉的家園,拋下自己的朋友,面對陌生的環境。在國際學校內,他們都可以尋回安全感,在舒適的空間中找到自信。在「國際」學校讀書,他們就是要學習變得「國際化」,明白自己國籍的文化之餘,接納和尊重自己居住地的文化。他們都是香港的一份子,同樣希望被自己的社會所接受。
作為一間國際學校的領袖,跟不同文化背景人士合作,亦因此培養出尊重、開放的態度。我校師生來自超過二十多個國家,當中當然包括本地人。對我來說,作為一個有國際視野的人,應該追求「自由」、「關愛」、「平等」、「責任感」、「真理」等普世價值。在探索這些價值的同時,亦不失自己本土的文化價值。
我們的學校持守定一套價值觀去連繫社區。不論在日常對話或面對爭執的時候,我們都會提醒師生要圍繞這些核心價值來作出判斷。
但即使大家的思想都跟隨這些中心價值,表達的方式亦可能有所不同,而誤會可能就會由此發生,顯示良好溝通的重要性。我們訓練學生跟不同文代背景的同學溝通時,尤其要顧及他人的感受,令所有學生都有一個開放,開心的學習環境。
文化差異
我自己在工作時,同樣有很大得著。這裡土生土長的同事教曉我「成功靠人脈」這概念。以香港教育界為例,如果我有一些建議,我是沒法子直接向最高層表達的,而要透過體制內不同的人員去傳達訊息。我因而學懂建立人際關係,讓我可以更容易把訊息傳遞到可以幫助我的人,讓事情變得順利。雖然跟我平常的做法不同,但這就是香港文化。
學生的身心健康
我留意到國際學校跟本地學校注重的地方有很大的差異,令師生關係有顯著不同。國際學校很注重全人發展,學業成績固然重要,但同時我們也花很多心力栽培學生的社交及情感發展,令他們在校內更易跟不同的人溝通,成為朋友。相比本地學校,他們著重成績及分數。在校內尊師重道的氣氛很濃厚,學生任何時候都不能質疑老師的教學,長遠一定對學生的心理造成負面影響。香港的青少年自殺率一直高企,原因都是因為學生的學業壓力很大,而學校提供的情緒支援亦不足夠。雖然我看不到教育界有什麼倡議去改善問題,但坊間多了不少正向教育、正向心理學和情緒支援的教師工作坊,希望這是本地學校踏出第一步,正視學生的身心發展。
香港教育的未來
香港去年的社會運動對本土及國際學校都十分重要,因為它對全球的政治及經濟帶來沉重影響。我認為學生這時都要有獨立思維,懂得批判分析,更甚是有能力去幫助身邊的人,為改善這個世界出一分力。
在這個衝突的時間,學校不應再只顧學業成績,要求學生因循自己的思維,不讓他們發展自己的思維能力,要他們全盤接受老師指令,為免受罰而不可以提出問題。
本地學校跟國際學校如能有更多合作,可讓香港教育更臻完善。兩種學校有不同的教育模式,假如能互相交換心得和資源,一方面可幫助我們的教師更掌握香港的實情,令國際學校不再是香港內的一個孤島。同時也啟發本地學校的教師透過另一種教學模式,讓學生有更好和全面的身心發展。
我相信絕大部份的教師,不管在那類型的學校教學,都深信「自由」、「關愛」、「平等」、「責任感」和「真理」這些核心價值。我在香港每天都看到這些核心價值。香港人重視親情,,人與人之間都建立在積極而互相支持的關係上,各人願意摯誠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關懷身邊人。這些核心價值,正正就是普世價值。如果我們以這些價值作為國際學校及本地學校的橋樑,互相合作,培養香港未來的棟樑,香港和世界的將來,必會更美好。
雖然香港正面對難關,但我們對這裡的歸屬感能讓我們更強大。我們要團結一致,才能衝破困境。最佳的方法,就是要思想開明、互相了解、欣賞和擁抱這裡帶著不同「文化眼鏡」的人。
支持並贊助我們的採訪工作
很多人都未必知道,雖然We Are HKers人才濟濟,但我們其實也只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小型義工團體,並沒依賴外界的資助或借貸來營運。今天你在此看到的一切都是由一眾鍵盤戰士在幕後犧牲種種機會、時間、飲食和睡眠而換來的心血結晶,目的都是讓世界聽見香港人的心聲,並將我們的獨有文化傳承下去。 但在營運平台的同時,我們一直都遇到不少挑戰:小至尋找合適的錄影器材、為國際團隊選購遙距工作的所需軟件,大至在上班時間秘密工作時免遭發現和「炒魷」,以及確保平台持續運作和資料存取安全。 請大家支持我們,讓我們繼續紀錄世界各地的港人故事,保存我們的文化和遺產。即使是£1的贊助,對我們的意義也十分重大。我們在此衷心感謝大家的支持和鼓勵,一切盡在不言中。
**請注意:你對We Are HKers Ltd. 的支持並非用作慈善捐款,而是給獨立媒體的贊助。如對贊助We Are HKers有任何查詢,歡迎在此聯絡我們。
- February 2022
- December 2021
- August 2021
- May 2021
- April 2021
- March 2021
- February 2021
- January 2021
- December 2020
- November 2020
- October 2020
- September 2020
- August 2020
- July 2020
- June 2020
- May 2020
- April 2020
- March 2020
- February 2020
- January 2020
- December 2019
- November 2019
- October 2019
- September 2019
- July 2019
- June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