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教師胡思欣 | 毋忘初衷,守護學子,守護良知
胡思欣是一位中學訓導老師。她沒有訓導老師典型的刻板和嚴肅,反而散發著一份溫婉,不溫不寒,在白色恐懼下堅定地守護學生。
六時起床梳洗,七時乘車,八時到達,我如常站在校門前,迎接學生回校。「別捲起衫袖」、「穿好皮帶」、「遲到的同學午膳時間來找我」⋯⋯ 絮絮叨叨後,上課鐘聲回蕩耳邊,稍稍放下訓導老師的樣式,看看今天何時要授課,還有多少作業未批改。
我是一位中學老師
為何當老師?很多人是兒時受恩師「感化」,長大便想春風化雨。而我,沒這麼偉大。
小學成績差,被派讀一所Band 4中學(以前最壞是Band 5),稍為認真溫習,就在班裡名列前茅。成績好的學生,身旁總有一群愛抄功課的同學,而當中少數會真心請教。漸漸發現,自己很喜歡教導別人,看著對方「原來如此」的反應令我感受前所未有的滿足。在「看見別人滿足,自己便滿足」的驅使下,我考上了大學,畢業成為一位化學老師。
由壞學生變成Band 1中學老師
抱著「自己在台上滔滔不絕地講課,學生默默點頭抄筆記」的夢想,走進這所Band 1男子中學。現實與理想,總是隔著鴻溝。第一班中四化學課,宛如夢魘,我形容他們為「三山五嶽」。學生上課時睡覺很平常,他們卻是拼湊數張書枱,直攤而睡;沒睡的就在班房踢波,且每下都是「衝力射球」,或是高歌著許廷鏗的〈螞蟻〉。根本沒法教學,如何是好?茫然驚恐下,我想起以前的自己。
成績好不代表操行好,最愛的化學老師都揶揄我:「沒遇過考第一,但操行如此惡劣的學生。」正值反叛期,我還自豪地回一句:「對啊,我就是這樣,如何?」。當時我「壞事」做盡,翹課、用粗口罵老師、欺凌同學、差點跟著好友加入黑社會⋯⋯唯獨沒有吸煙。想著以前的自己,再看看眼前的學生,好像對他們行為背後的動機多了一份諒解,或許他們需要被關注,或許他們只為得到朋輩認同。學生反叛,我選擇不懲罰,反而以友好口吻:「幫幫忙,回到座位吧。」同時努力教書 ,做好本份。過了半年的磨合期,他們「認可」了我這位新老師,開始合作起來。那年生日,他們還在小息為我彈奏生日歌和捧出兩個蛋糕,叫人又愛又恨。可能因為我能收伏這群魔鬼,校長在第二個學年指派我當訓導老師。
訓導,猶如幫助學生「to be a better man」
血氣方剛,男孩大多衝動又急性子。發生口角,繼而動武,是等閒事。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而訓導是「先管後教」,先管理行為問題,繼而教導學生為何不可為之。
就如最近很受歡迎的真人騷《調教你男友》,訓導老師就像主持人一樣帶領學生認識自己,理解別人,繼而成為「a better man」(更好的人)。我一般會先個別傾談,了解爭執的前文後理,「真是A打B?有沒有第三者煽動?有更好的處理手法嗎?」。學校不主張懲罰(punishment),而是提倡一切行為都有「後果」(consequence)。「後果」包括失去小息時間、留堂、口頭通知家長至校長的書面警告,同學自行承擔。如果發現有情緒需要,就轉交輔導組跟進。
《調教你男友》用七天時間令五位「男生」茅塞頓開成為讓女友安心的「好男人」;回到現實,改變是漫長的過程。而老師的使命,便是在學生年少、仍能被塑造時,教導他們分辦對錯,陪伴他們尋找生而為人的價值觀。我未必能親眼目睹他們改變,只盼他們畢業後某天,想起我當時的一席話,人生從此拐彎。
老師是一個「身分」,非職業
很多人羡慕老師多假期,早下班。然而,老師從未真正「下班」,我們的僱員合約亦普遍沒有列明「工作時間」。離開學校後我們在車上備課,在家繼續改簿,又或回覆學生在Whatsapp的提問。就算沒有「工作」在手,我們每時每刻都活在「為人師表」的刀鋒下——當我們的行為不符合大眾預期時,人們最愛引用這四個字。若說老師是一個職業,這更是一個「身分」。
我們「被」活在道德高地上,不可染髪、不可紋身、不可說粗言穢語、穿裙子要及膝⋯⋯即使私人生活中的交談,或在自己的社交媒體,我想到「我是胡老師」時也會格外慎言。從前,家長對教師有所期望,但倍加尊重;現時他們的期望依舊,心態卻變成了消費者。如果教師的言行不符合期望,輕則找校長投訴,重則找區議員,甚至向教育局投訴。
自去年六月社會運動的氛圍下,大眾更注視老師的一言一行。2020年8月20日,教育局向學校和老師發出《2019/20學年新推行的教育措施》及附錄,當中提及「任何人士不應利用88?1學校作為表達政治訴求的場地,更不應煽動或鼓勵尚未完成中小學教育的學生在具爭議及正在發展的政治事件上表態或參與有關行動」、「學校不應該有任何政治宣傳品」、「不可『唱歌』、喊口號、拉人鏈」等。
加上「國安法」正式實行,條文模棱兩可,老師授課時若論及政治,會否被視作「分裂國家」、「顛覆政權」呢?
最初老師在學校都會發表不同的聲音,現時有些老師會自我審查,刪除一些社交媒體的帖文等。大家始終擔心失去工作或者被撤銷牌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白色恐怖,瀰漫整個教育界,但我算是政見立場較為鮮明的老師。
恐懼下拿捏平衡 無懼與學生同行
當社會運動成為學生的日常,根本不可能切割學校與社會。每次在示威活動後回校,我看見學生,就會想起那些新聞片段。十多歲的青蔥歲月,女生應該在逛街,男生應該在踢波。他們值得更好的童年,而不是燃燒青春來爭取一個他們本應擁有的民主社會。
我也在學習如何應對,一方面警醒言行,不要成為白色恐佈下的亡魂;同時作為老師,有些話,必需要說。就如之前教師集會的口號,「毋忘初衷,守護學子,守護良知。」我們知道自己所做的,是為學生好,就要堅守信念。縱使很多外在勢力、不公義的打壓令我們慌亂, 但若我們退縮,學生更加只有退縮。我們要以身作則,站穩陣腳,學生才有勇氣爭取一個更好的將來。
給當今學生的寄語
「你認為正確的事,去做吧,不要畏懼,至少搏盡無悔。無愧於時代,無愧於自己。」
老師不是高高在上,我們知道你們所承受的、你們的難處,甚至支持你們正在做的事。我們未必支持非法的行為,但至少我明白你們背後的想法,願意一直陪伴。
支持並贊助我們的採訪工作
很多人都未必知道,雖然We Are HKers人才濟濟,但我們其實也只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小型義工團體,並沒依賴外界的資助或借貸來營運。今天你在此看到的一切都是由一眾鍵盤戰士在幕後犧牲種種機會、時間、飲食和睡眠而換來的心血結晶,目的都是讓世界聽見香港人的心聲,並將我們的獨有文化傳承下去。 但在營運平台的同時,我們一直都遇到不少挑戰:小至尋找合適的錄影器材、為國際團隊選購遙距工作的所需軟件,大至在上班時間秘密工作時免遭發現和「炒魷」,以及確保平台持續運作和資料存取安全。 請大家支持我們,讓我們繼續紀錄世界各地的港人故事,保存我們的文化和遺產。即使是£1的贊助,對我們的意義也十分重大。我們在此衷心感謝大家的支持和鼓勵,一切盡在不言中。
**請注意:你對We Are HKers Ltd. 的支持並非用作慈善捐款,而是給獨立媒體的贊助。如對贊助We Are HKers有任何查詢,歡迎在此聯絡我們。
- February 2022
- December 2021
- August 2021
- May 2021
- April 2021
- March 2021
- February 2021
- January 2021
- December 2020
- November 2020
- October 2020
- September 2020
- August 2020
- July 2020
- June 2020
- May 2020
- April 2020
- March 2020
- February 2020
- January 2020
- December 2019
- November 2019
- October 2019
- September 2019
- July 2019
- June 2019